在全球,自2022年末ChatGPT首次发布以来,由AI(尤其是生成式AI)所引发的下一次科技浪潮已经势不可挡。在中国,信创产业行至水深处,亟需寻求可靠路径完成新一轮筑底。
在两大趋势合流交汇的当下节点,我们应该如何思考AI浪潮对信创产业的深远影响?「信创产业」认为这种影响更多是结构性的,至少在未来3年内,坚定地指向信创产业从战略侧、市场侧到供给侧的逐步重塑。以下分享一些思考:
1.大国竞争的紧张态势短期内很难改变。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永远是指数级增长,未来迭代和转型的速度将越来越快、能力将越来越强。相应地为了巩固其优势(尤其在汇聚势能的关键时期,遑论2024还是美国大选之年),以美国商务部“禁售令”为代表的竞争手段只会加码,而不会松懈。
国内信创厂商,尤其是已经被列入实体名单的部分企业,应该对此做好进一步的准备。
2.时间窗口仍存,但正在收紧。即便国内外AI方面的动向频出,但是距离其真正落地、商业化应用,还是存在一定的时间窗口,业内判断在1-2年左右。对信创厂商来说,战略调整适配还有时间,但也必须尽快提上日程。

来源:红杉资本
3.国产芯片有望受强需求推动而实现增长。即便客观地说,国产人工智能芯片仍与英伟达等国际顶尖产品存在较大差距,但是需求的大幅提升仍会给国产芯片带来机遇。IDC预计,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出货量将达到133.5万片,同比增长22.5%。
但是我们必须以更紧迫的心态,抓紧克服技术水平、人才培养、软件生态、知识产权保护等短板。
4.基础设施厂商可分割腰尾部蛋糕。AI无法脱离基础设施而存在。尤其是对推理和训练要求较高的生成式AI,因此其快速发展势必带动IT基础设施层面需求的快速起量。
市场扩容后,头部技术厂商将倾向于追求高利润率的关键领域份额(如GPU芯片等),同时释放其原本占据的腰尾部市场机会——这一区间基本契合目前国内信创厂商的市场位置——推动基础设施市场的玩家层次更加分明。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5.绿色也是值得深耕的大市场。“双碳”承诺提出良久,绿色虽然已经是诸多信创厂商对外宣称的发展方向,但是远远未将其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也未能充分意识到其背后的市场空间。
举例而言,随着AI对算力需求的提升,助力打造可持续算力中心的液冷服务器就成为一个快速增长的细分市场。IDC预计,2022-2027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4.7%。而2022年中国液冷服务器数量尚不到服务器总量的3%,渗透率在10%左右,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待抢占。

来源:IDC
6.从研发层面,AI与信创融合是重要趋势。行业信创正在逐步占据信创产业发展的主线,AI介入用户的关键业务场景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在信创产品推出之前,厂商就应当前瞻性地考量与AI融合的适配度,比如相关配置的选型指南,与主流大模型/AI应用的生态适配等,以确保用户顺畅转型。
这种从用户业务角度思考、更高一层的视野不仅会成为信创供应商的加分项,更能够真实创造商业机会(以增值服务等方式),比如与AI供应商合作,推出打包解决方案等。

来源:IDC
7.客户价值将成为不变的锚点。AI带来的不仅有机遇,更多的也是挑战。AI作为生产工具(甚至生产力)的一种,有关其是否会替代其他生产工具的讨论甚嚣尘上。
但「信创产业」始终认为,AI能够高效、一定程度上低成本地解决的只是工程学问题,即课题或目标确定后的实现方法,而非源头问题。对信创厂商来说,在汹涌的AI浪潮面前,应当重新回顾本质,思考自身的产品、方案、服务究竟为客户带来何种价值,尤其能带来何种战略性、本地化、可持续、差异化的价值,并将其作为发展之锚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