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浪潮席卷工业能源行业,哪些企业最先敞开怀抱?

这两年,AI 就像一阵旋风,吹进了各个行业。工业能源这么传统的领域,也开始琢磨着怎么和 AI 交朋友。你可能会好奇:都是做工业能源的,为啥有的企业早早用上了 AI,有的还在观望?到底哪些企业对 AI 的接受度更高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

图片[1]-当AI浪潮席卷工业能源行业,哪些企业最先敞开怀抱?-赢政天下

一、国央企:带头吃螃蟹的 “大块头”

要说在工业能源行业里,谁对 AI 最积极,国央企肯定是排头兵。根据《企业观察报》的数据,像中国石油、国家电网这些 35 家央企,已经落地了 66 个 AI 大模型应用。为啥它们这么积极?

首先,政策推着走。 2024 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了央企 “AI+” 专项行动,就像给央企下了一道 “动员令”。国家说要发展 AI,央企作为 “国家队”,自然得带头干。比如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旗下的中国五环,现在就在制定 AI 发展战略,虽然还在内部讨论阶段,但态度很明确:不能落后。

其次,社会责任扛肩上。 国央企大多涉及能源、电力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安全性、可靠性是头等大事。AI 虽然有 “黑箱子” 的问题,可在一些非核心但又需要效率的地方,比如智能客服、知识库管理,用起来很合适。举个例子,腾讯乐享给中国五环搭了个知识库,包含近 20 个部门、4 万多篇文档,员工找资料方便多了,这就是 AI 在知识管理上的实际应用。

再者,标杆效应很重要。 国央企体量大,一举一动都被行业看在眼里。比如国家电网用 AI 做输电线路巡检,风电场用图像识别找设备缺陷,这些成功案例一摆出来,其他企业就会想:“哦,原来 AI 还能这么用,我们也能试试。”

二、民营企业:算得清账才出手

和央企相比,民营企业对 AI 的态度更 “务实”。用腾讯云能源行业总经理宋芳的话说,民企更关注 “业务和产业价值”。啥意思呢?就是你得让我看到真金白银的回报,我才愿意掏钱投入。

在新能源领域,民企走得挺快。 比如宁德时代、天合光能这些锂电、光伏企业,早就和腾讯云合作了。为啥?因为 AI 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就说光伏电站吧,天气变化会影响发电量,如果 AI 能准确预测气象和功率,电站就能提前调整,多卖电多赚钱。这种直接和收益挂钩的应用,民企最愿意尝试。

不过,民企更讲究 “性价比”。 不像央企有政策支持,民企花每一分钱都得算清楚。所以他们更倾向于从 “轻量级” 应用开始,比如营销服务里的智能问答,或者生产线上的质量检测。腾讯云的 AI 工业质检在 3C 行业市占率第一,很多民企就是从这里开始接触 AI 的 —— 投入不大,效果明显,风险也低。

还有个特点:民企更灵活。 没有太多层级限制,只要觉得项目能赚钱,很快就能决策。比如欣旺达这样的电池企业,和腾讯云合作搞 AI 研发,说干就干,不用走复杂的流程,这也是民企的优势。

图片[2]-当AI浪潮席卷工业能源行业,哪些企业最先敞开怀抱?-赢政天下

三、AI 落地的 “双重面孔”:哪些场景容易火?

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AI 在工业能源行业的应用,都得看场景是否 “合适”。现在来看,场景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容错性高的 “安全区”。 比如智能客服、知识库管理、员工培训这些,就算 AI 偶尔出点小错,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中国五环用腾讯乐享做知识管理,就是因为这里面 “试错成本低”,还能提升效率。再比如营销环节的智能问答,客户问个产品问题,AI 答错了大不了人工接手,不会影响生产大局。

第二类:核心业务的 “深水区”。 像电力交易实时报价、电站功率预测这些,对准确性要求极高。举个例子,风电场用 AI 预测风速和发电量,如果误差太大,电网调度会出问题,甚至影响电网稳定。所以这些领域目前还比较谨慎,腾讯云的孙福杰说:“准确度还得市场考验,一旦突破,价值巨大。”

说白了,现在工业能源行业的 AI 应用,就像 “摸着石头过河”—— 先在浅水区试试水,等技术成熟了,再往深里走。

四、AI 落地的 “三座大山”:算法、算力、数据

不管是哪种企业,想让 AI 真正发挥作用,都得跨过三个坎:

第一个坎:算法。 工业能源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比如设备巡检需要识别特定的缺陷,普通的图像识别算法可能不管用,得专门定制。这就得靠腾讯云这样的技术大厂,他们有经验,能针对行业需求优化算法。

第二个坎:算力。 训练大模型需要大量算力,中小企业自己建机房不现实。好在现在有云服务,比如腾讯云、阿里云,企业可以按需租用算力,不用一次性投入太多钱。IDC 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 241.1 亿美元,说明越来越多企业愿意 “借云算力”。

第三个坎:数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AI 再好,没数据也白搭。中国五环现在就在做数据治理,把公司里的文档、流程、经验都整理成结构化数据,这样 AI 才能 “学习”。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工业能源企业的数据往往涉及生产机密,怎么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用好数据?这可能需要技术手段,比如联邦学习,或者找可信的合作伙伴。

五、未来展望:谁会成为 “AI + 工业能源” 的赢家?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初的问题:哪些企业接受度更高?目前看,国央企凭借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在示范项目和社会责任相关领域走在前面;民企则在市场化程度高、见效快的场景里快速落地。 但长期来看,两者可能会 “殊途同归”。

对国央企来说, 要解决大模型的可解释性问题,让 AI 在核心业务中更可靠。比如国家电网在尝试 AI 做电力交易报价,一旦成功,既能提升效率,又能为行业树立标杆。

对民企来说, 要避免 “短视”,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像宁德时代和腾讯云合作搞 AI 联合创新基地,就是在布局长远技术,这样才能在行业洗牌中保持竞争力。

还有一点很关键:复合型人才。 工业能源行业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比如中国五环就在培养 “既懂化工又懂 IT” 的人才。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谁先抓住人才,谁就能在 AI 竞争中占得先机。

图片[3]-当AI浪潮席卷工业能源行业,哪些企业最先敞开怀抱?-赢政天下

为啥工业能源行业对 AI 又爱又怕?

有人问:既然 AI 有好处,为啥核心业务还用得少?

答案:因为工业能源太讲究 “稳” 了。比如核电站,一个小失误可能引发大事故,而大模型目前还是 “黑箱子”,出了问题不好追查原因。所以企业宁愿慢一点,也不能冒风险。

有人问:未来民企会赶上国企吗?

答案:有可能。民企机制灵活,一旦 AI 在某个场景证明能大幅降低成本、提升利润,民企会迅速复制。比如光伏行业,如果 AI 功率预测准确率超过 95%,民企可能会大规模铺开,比国企反应更快。

有人问:普通员工需要担心被 AI 取代吗?

答案:暂时不用。AI 现在更多是辅助工具,比如帮巡检员识别缺陷,而不是完全代替人。不过,员工可能需要学习和 AI 协作,比如学会用智能系统分析数据,这可能是未来的职业技能要求。

个人观点:AI 不是 “万能药”,但肯定是 “增效剂”

工业能源行业引入 AI,不是要推翻传统,而是让传统产业更高效、更安全。国央企和民企各有优势,前者像 “领路人”,后者像 “实干家”,两者相辅相成。作为从业者,与其纠结 “要不要用 AI”,不如想想 “怎么用好 AI”—— 毕竟,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拥抱变化的人,才能抓住机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